绿城悦读丨周五心理课堂——如何看“透”一个人的心理?
绿城悦读
周五心理课堂
第十五期
如何看“透”
一个人的心理?
1、如果你要尝试看透、理解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
“做”比单纯的“说”更实在。
2、如果一个人让你感觉舒适,可能不是因为你们“合适”,而是他在对你“降维打击”。
他们有向下兼容的能力,通常贴一些让别人舒适的标签,“包容”所有人。
3、眼神不定的人,可能是自卑的人。
怕被别人“看透”。
4、一个人越是没有什么,就越会说自己有什么。
这就是补偿心理吧。每个人的身边都有那么几个!
5、喜欢质疑别人的人,其实自尊心很低。
要知道,一些人是看不见自己的问题的。
6、越“捧杀”你的人,你越要远离。
因为他可能不是自己人,你的成长和他没有关系。
7、想看清一个人对你最真实的态度,就看他对他的“父母”的态度,那才是他的“底色”。
“底色”,看清也不容易。
8、不喜欢发朋友圈的人,不一定代表他“孤独”。
社交习惯而已,别人的大世界跟他们的小生活毫无关系,他们并不在乎。
9、网络上对你热情的人,不一定现实生活里也对你热情。
不过,可能是一个慢热的人。
10、内向的人,社交能力不一定比外向者差。
没找到合适的人,他们会社恐、精芬,那也只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人。
11、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爱你,看他会不会“温柔”地包容你的缺陷和错误。
有不同的人生观,还能尊重你的人,值得深交。
12、脾气越好的人,很有可能是越“狠”的人。
平时脾气好的人,可能压抑的太久了,没有释放,一旦爆发生气时就特别可怕。
13、脾气越差的人,不一定就是难对付的人。
这样的人,内心不太容易掩饰。
14、不爱笑的人,不一定就是“冷漠”的人;相反,爱笑的人,内心可能更冷漠。
外冷内热。跟第4条是不是很像呢?
15、总是突然对你“热情”的人,对你的真实的态度是“两个极端”。
就看是否符合需要了。
16、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一定要加上“时间的维度”。
偶然的一次行为?还是经常性的习惯?
17、刚认识就给你讲他受过的伤的人,其实很难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有时,越了解,越陌生。
18、喜欢“自我嘲讽”的人,不一定就是最真实的人。
有时候,自嘲是想得到对方的否定。
19、聊天的话题总是“围绕自己”的人,不值得深交。
自我为中心的,你应该懂。
20、阅读文章不点赞、不点在看的人,可能是内心里不喜欢认可别人的人。
不过,有些人,只有内心是真的认可了,才会推荐给别人。
往期回顾
第一期 《毛毛虫效应》
第二期 《破窗效应》
第三期 《五种舒缓情绪的方法》
第四期 《墨菲定律》
第五期 《超限定律》
第六期 《多数无知》
第七期 《如何成为终生学习者》
第八期 《知识的诅咒》
第九期 《登门槛效应》
第十期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第十一期《约拿情结》
第十二期《正确看待抑郁症》
第十三期《费斯汀格法则》
第十四期 《心理学小知识》
END
南宁市图书馆
资料来源|广西心露教育咨询中心
编辑|读者活动部 bigic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自圈子 江南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