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青秀休闲街
2021-11-25 16:16:26

为缓解高房价下,国民“买房难”的问题,“二次房改”或将来临?

大城市房价走势普遍性较高,新一、二、三线及省会城市表现出人口数量净流入的发展趋势,预估到2025年我国流动人口整体规模将增加三亿,怎样解决这些人的住房要求是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

因而,现在房地产业明确提出要发展租赁住房,解决年轻群体和中低收入者家庭的住房问题,尤其是针对刚来大城市落户的民众而言,怎么让自己住得起房,缓解住房压力,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不能让房价上涨吓住了年轻群体,那就需要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等的供应。

购房成为大部分家庭的刚需

不容置疑,购房现已成为大部分家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也一直在竭尽全力解决住房问题。想必大家都了解,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在我国的住房主要是分配,即机关单位公有住房,可是从1998年起伴随着住房商业化改革创新的推动,住房第一次成为商品进入销售市场,行内也称它为“第一次房改”。

殊不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尽管许多国人的住房需求现已获得满足,但房价走势却在持续增涨,姑且不论一二线城市,甚至是一些四线城市的房价走势现已超过万元每平,针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群体而言,购房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列举的2021年8项关键目标中,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是其中之一。但另一方面,虽然房地产调控幅度增加,央行也颁布了专门对策,但房价走势并没有产生大的转变,购房的压力始终存在着。

因此,怎么才能解决问题呢?许多专业人士对于此事明确提出了建议,如国家住建部原部长仇保兴提议,应颁布涉及空置税在其中的房产税,还有权威人士表明,应当大力推广发展乡镇,那样才可以适度分流城市人口数量,还有一个方法,便是加速集体用地进入市场,可以通过管控土地价格来刺激房价走势。

当然,更有专家指出那些方式全是治标不治本,想从源头上解决房价走势或住房问题,还得从两个层面下手:其一,住房慢慢重归居住属性,其二,住房需求应当与城市未来发展相一致。实际上早在三年前,西南财大就做出了一个统计分析,那时候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内地住房空置率保守估计为22%上下,而三、四线城市因为人口数量流失,空置率更加高。

“二次房改”或将来临

无独有偶,北大专家教授徐远也曾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或许推出“二次房改”,或许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到底什么叫“二次房改”?为什么会有些人说房地产业的未来发展遇到了转折点,下边来解释一下。

第一,二次房改的目标发生了转变,第一次房改的目标主要是乡镇原住户或长期性居住在城镇中的老住户,换句话说,是土生土长的城镇人口,可是伴随着中国内地人口流动的整体规模越来越大,每一年都有大约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居住,因此在这一情况下,第二次房改的目标主要是民工或新市民,总数约为六亿。

第二,第一次房改解决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住房商业化,即可以通过“商品住宅方式”,让住房流通到房地产市场,由每一个人自己考虑是不是要购房,第二次房改则解决了简单的商品住宅方式,可以通过大批量建设规划安居房来解决住房需求,例如每一套100平的房子,在未来十年内,可能大约五百万套安居房完工。

从上面的内容看来,若实施“二次房改”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或许会出现转折点。大部分城镇居民都有了自己的房子,而这些刚进入城市的无房者或新市民,却没有地方住,再加上我国人口流动的大方向在发生变化,从之前的“乡村进城市”进一步转变成为“小城市进城市圈,大城市群”,新的住房问题也随着出现。

安居房成为楼市“搅局者”

相比于普通商品住房,安居房的市场价要低得多,例如同样的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平均每平方米20000元,而安居房的平均价仅为15000元,计算下来安居房最少比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便宜五十万,这就是吸引人的地方。

总而言之,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在转变,房地产市场当然也在转变,自1998年迄今为止的23年间,住房商业化帮助大部分人解决了住房问题,但伴随着房价走势的持续增涨,购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二次房改”或是房市未来发展的大转折。

第二轮房改或许能解决房价上涨下无房者家庭的住房问题,如租赁同权、共有产权等现行政策也能顺利执行,对当今的房价走势会出现非常大影响。随着调控政策的陆续颁布,再加上假若推行二次房改,那将来房价上涨问题也将进一步获得解决。因此,房价持续上涨,为缓解高房价下,国民“买房难”的问题,“二次房改”或将来临?

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的解决既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也关系到城市的未来发展,狠下功夫解决好这一问题,将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载自:房地产事 2021-11-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自圈子 良庆生活圈
浏览1722次

房地产最大“利空”来了!今年人口断崖式下跌,房价或成“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