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蓝作品︱广西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大楼:实践功能的碰撞
对于教育建筑而言,教学行为是教育空间内最重要的内容,影响着教学空间的形态和模式。现代教育强调校园各层级空间的高效利用,打造行为和场所相融合的教育空间。
作为多学科、多专业、多功能的高层复合式教学综合体,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多类功能碰撞尤为明显。本文以广西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大楼为例,分享华蓝教育建筑设计团队从设计的角度综合考虑不同功能部分,为大学生提供引发创造力的空间的探索实践。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广西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大楼
项目地点:广西大学西校园土木学院西侧
总建筑面积:37980 m²
竣工时间:已建成
设计单位: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获奖:2021年度广西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成果建筑设计一等等次
技术特色
作为多学科、多专业、多功能的高层复合式教学综合体,设计在纵向强调功能分类、分区、分层,通过合理的区域分隔,为各类功能提供了一个适当独立的教学实践空间;在横向方面,通过设置公共的交通核心、空中连廊、休闲门厅,重视不同功能间的联系、互补,创造了多个共享空间作为交流场所,激发思想碰撞、创新,建筑和结构设计高度统一,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绿色、创新教学空间,具有时代水准的综合教育建筑。
“空中创廊”:作为连接思想、连接创意、论证实践的空中交流平台,功能上提供了一条南北向的外廊连接三个东西向的基本组合体块;规划上也呼应了校园的总体规划,在东面成为整个建筑的形象面,并在道路连接处打开,引入阳光、绿景,成为建筑出入口。在满足基本交通功能需求串连各个功能的同时,沿着创廊局部外扩、挑空、转折,形成多层次的交流空间,以推进创新、实践的思想融合。
实验中心大楼呈倒E字型布置,形成两个半围合的庭院空间。庭院空间给实验大楼带来足够的楼间距以满足通风采光要求的同时,给整栋大楼注入了绿化与休闲的活跃因素。东侧入口的局部庭院架空空间,结合着二层的共享交流平台,营造了葱郁的充满活力的氛围,与严谨的实验大楼的学术氛围,相互平衡,相得益彰。
项目团队
主创部门:华蓝设计公司建筑二院建二所 项目设总:谭方彤
执行设总:梁云峰
主要人员:林川、覃晓旭、吴燕秋、陈凤莲、莫雪天、黄昱、刘国成、何海明、韦杰、赵斐、黎小亮、陈捷、张伟
创作感想
—— 关于“空中创廊”
梁云峰
华蓝设计公司副总建筑师
项目执行设总
作为一栋多学科、多专业、多功能的高层复合式教学综合体,各种密集的功能已经将空间挤占一空。设计试图在拥挤的教室群当中,创造适合放松、交流、多层次学习的有趣场所。“空中创廊”结合了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的功能定位,通过南北向交通的连通、墙体的开合、视线的引导、空间的缩放来塑造多层次的交往场所,而不仅仅限于连廊,屋面的星空走廊、穹顶剧场、三层的空中连廊、二层观景阶梯平台、一层楼间的活动场地,均是“空中创廊”定义的延伸。
—— 关于“外观创作”
林 川
建二所所长助理
方案主创
回顾项目的设计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校园总体规划和项目建设要求中功能空间的罗列。明确了建筑东侧立面应形成一个完整大气的形象,以避免南北向为主的教学用房山墙面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二阶段是在相关教学功能空间的组合与延展设计上做出尝试。通过有序的功能组织形成一个“E”字型布局,在节约用地的同时营造更多的室外共享空间。
第三阶段是针对“未来教育”、“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设计的关注点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合式学习空间设计。将一系列架空空间、开放连廊、空中平台等灰空间元素穿插于建筑主体当中,使“授课式”教学空间与“非授课式”共享空间相互渗透融合。
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赋予校园空间以各种功能属性,并积极与校园环境产生互动,最终穿凿出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校园空间。
—— 关于项目的施工图深化,立面完成度的措施创作
何海明
建二所方案组组长
建筑专业主要设计人员
创新实验中心立面凹凸变化较多,在方案阶段以建筑专业为主,在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各专业需要齐头并进。各专业在赶工时,会忽略分界位置的处理,造成不同专业的建筑冲突,所以需要我们在设计初期就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前与各专业沟通做好计算。如,如结构板面在处理入口大跨度空间预先计算时,计算后的梁厚完全超出建筑立面的预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在初步设计阶段,建筑方案设计提供一个清晰的楼板边线,建筑立面竖向上,先把创新实验中心五段式的外廓及构造厚度,提供给各专业参考,其他专业反推厚度得出相应的设计方案。通过多方沟通、测算,加强各专业合作,与施工紧密结合,从而实现高完成度作品。
- END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自圈子 南宁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