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识珍|春暖花开唱赞歌——广西“三月三”歌圩文化
春暖花开唱赞歌
歌舞飞扬三月三
德保歌圩对歌
(图片源于网络)
每逢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之时,就是广西人民最期待的节日盛会——“三月三”。在这一天,壮乡处处回荡着山歌,空气中不时还飘来五色糯米饭的香味,更见有男女老少,三五成群,结伴出行“赶歌圩”。大家相聚在一起,用歌声来赞美生活、择偶定情、怡神悦性,好一派怡然自得、热闹非凡的场景。
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积淀
“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是商周时期民间祓祸祈福的节日。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深入,“三月三”上巳节便在壮乡大地生根、发芽,并与当地的歌圩文化相融合,焕发出勃勃生机。
壮乡自古就有“歌海”的美誉,无论是平日的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的庆贺活动,当地人们都爱集中在一起唱山歌,这样一种集体性、聚会性的歌唱活动就是“歌圩”。
电影《刘三姐》剧照
(图片源于网络)
三月三“赶歌圩”的习俗,在宋代已基本成形。《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明代,三月三歌圩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丰富的发展。邝露的《赤雅》中便有关于三月三“浪花歌”的描述:“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清代是壮乡民歌最繁盛的时期,三月三歌圩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清代龙州壮族文人黄敬椿就有诗篇:“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听谁慧舌制新诗”。
自壮乡“三月三”歌圩文化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汇后沉淀下来的宝贵遗产,因此传承和发展“三月三”歌圩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作用。
都安三月歌节
(图片源于网络)
独特的习俗与深刻的意涵
在壮乡先民看来,农历三月大地回春,天朗气清,万物勃发,是人们欢聚择偶的绝佳时节。在农历三月初三当天,赶歌圩的青年男女便也会借着歌声来寻找情投意合的伴侣。靖西等地的青年男女,对歌时还会用包裹着农作物种子的绣球来传情。《岭外代答》中就曾记载:“交趾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驰(绣球)。男女目成,则女受驰而男婚已定。”
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他们将农作物的选种、播种、扬花、成熟,与人类的择偶、孕育、出生、成长关联起来,这折射出了壮乡人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因此,弘扬“三月三”歌圩文化更是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时代主题的生动诠释!
不息地传承与创新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富强:《抛绣球:反映壮族农耕文化特点的风俗》,《农业考古》,1997年第3期。
[2]黄润柏:《壮族歌节“三月三”的属性问题初探》,《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扫一扫,发现更多精彩
文稿来源/ 胡顺成
图片来源/ 王玉成、麦西、资料图片、网络图片
编辑/ 覃元励
校对/ 苏以文
责任编辑/ 马鋆、麦西
官方微信订阅号/gxmb_or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